只需輕輕一點,與您一起見證數慧時空成長的每一步!
數據來源:原創
2020-08-27
3385
近日,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氣象局等部門對2020年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進行了會商分析。經核定,上半年,全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地質災害為主,森林火災、地震、干旱、低溫冷凍和雪災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4960.9萬人次受災,271人死亡失蹤,91.3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9萬間房屋倒塌,78.5萬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6170.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12.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受災人次上升41.5%,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分別下降26.2%、53.7%,直接經濟損失上升15.3%。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18.6%、32.4%、75.6%和16.9%。
同時,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也會發布固定時段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預警提示,8月23日12時發布未來三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預警提示:預計23-25日迎來新一輪降雨過程,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仍居較高水平。四川盆地前期強降雨持續時間長,多地發生群發性地質災害,新一輪降雨重啟,落區高度重疊,山洪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增加,四川、重慶、云南需加大力度做好暴雨洪澇地質災害鏈風險防范工作。長江上中游干流及中小河流洪水風險高,中下游干流維持較高水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需高度重視退水期堤防安全。西北地區東部仍有較強降水過程,甘肅、陜西等地需繼續關注黃河上中游洪水過程,部分河流底水高,土壤飽和,特別要加強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隱患排查。北京、河北、山西、遼寧、吉林、山東等華北東北地區洪澇風雹風險維持較高水平,仍需加強防范。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山東半島和東北地區需防范今年第8號臺風“巴威”可能帶來的影響。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我們所造成的危害是觸目驚心的,不僅體現在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方面,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影響更是深遠。
根據應急管理部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建設統一的全國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構建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智慧大腦”,北京數慧憑借具有競爭力的數據和業務優勢,研發金民工程一期減災救災業務系統助力應急領域信息化建設。系統按照“體系性、層次性、先進性”的思路,聚焦信息技術“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3S技術,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衛星網絡,實現對災情數據的快速采集、獲取與上報,顯著提高災情信息傳播水平和災情數據獲取的時效性;綜合利用遙感對地觀測以及無人機等獲取的現場災情數據、災情報送數據和歷史災情數據,依托多類災種評估模型,能快速開展損失評估、風險評估和綜合評估,為及時有效的災害救助決策提供信息化支撐。
系統實現了災害風險監測、災害風險評估、災害損失評估、重特大災害綜合評估、現場調查評估、應對工作評估和冬春救助評估等功能,系統具有以下三大特性:
針對目前業內對災后的評估、分析普遍存在較長時間的滯后,無法開展即時、有效、精準的災后損失評估,北京數慧減災救災業務系統,運用遙感AI自動化解譯技術、模型構建技術和分析評價算法,通過對區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綜合分析,利用多災種損失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模型,實現災害發生后60秒內完成災區范圍內人口、房屋、經濟、歷史災害的損失綜合評估,并在90秒內生成評估報告,120秒內完成報告的即時推送,為災后應急救援工作提供一手資料。
當前減災救災業務體系側重災害發生后的損失評估,缺乏對某些特定災害的前期預警,主要受制于災害發生前社會經濟、人口密度和地形指數等大數據的挖掘深度。北京數慧減災救災業務系統,運用遙感實時監測、AI地物提取、大數據動態接入和場景模擬等技術手段,結合對地震、臺風、洪澇等歷史災害數據的關聯分析,可提前對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預測和損失評估,提前發出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災減災措施,有效避免災后救援措施響應不及時的情況,引導業務體系由“重救災、輕減災”到“減災、救災”兩手抓的重要轉型。
北京數慧減災救災業務系統,對災前預警、災中跟蹤、災后評估、救災資金專家協同會審的綜合評定體系進行一體化管理,快速、準確地完成救災資金的綜合評判,實現對全國部、省、市、縣、鄉救災資金使用情況、房屋恢復重建進度的在線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