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發展、新聞資訊,精彩內容盡收眼底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公報
2022-08-26
462
近年來,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支撐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與此同時,部分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和成效,現就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提出以下意見。
一、加快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體系
各地要認真落實《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體系的通知》(農辦建〔2021〕8號)相關工作要求,完善省、市、縣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省級、市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立足規劃編制重點內容,加強對下級規劃編制工作的指導協調和規劃審核備案管理,著力提升規劃編制質量??h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項目布局、實地踏勘、成果論證等工作,在縣級規劃中將建設任務落實到具體項目和地塊,為后續項目實施打下良好基礎。各地可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等國家標準,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標準,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要認真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結合地方實際開展項目建設,提升建設質量。
二、扎實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前期工作
各地要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要求,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扎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建立健全項目儲備庫,落實項目篩選審核責任,扎實開展項目入庫前分析論證,常態化、動態化儲備一批具備實施條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申報年度投資的項目應為已經納入儲備庫的項目。積極將符合條件的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及時將農業農村部下達的年度建設任務分解落地,用好項目儲備庫,明確項目安排優先序,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的滾動接續機制,避免出現“錢等項目”的現象。委托具有相應勘察、設計資質的機構,在深入實地測繪和勘察基礎上,編制項目初步設計文件,明確項目建設技術要求,科學合理確定建設內容。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關標準和規范,有針對性提升高標準農田生產能力、灌溉能力和排澇能力,優先在大中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內建設高標準農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在重點設計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工程建設內容的同時,統籌開展地力培肥等耕地質量提升工作。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鼓勵采取在線編報、網上評審、電子招標等方式,建立項目初步設計文件編制申報、審查審批和項目招投標等工作快速通道,依法依規簡化審批程序和審批環節,有效縮短項目準備周期。提前研究明確工程設施管護主體、管護責任、管護方式、管護經費來源等。
三、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管理
各地要按照直達資金管理有關要求以及項目資金下達文件等明確的建設期限,加快項目實施,倒排工期、定期調度、及時指導,及早形成實物工程量,確保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認真做好項目建設情況調度,依托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臺等及時更新項目開工、建設進度等信息。
各地要認真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管理辦法(試行)》(農建發〔2021〕1號)等各項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加快建立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管理相關配套制度。加強調研指導和監督檢查,抓好項目建設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質量管理,嚴格執行公開公示、政府采購、合同管理、調整審批、質量檢測等制度規定。規范從業單位行為管理,嚴把從業機構資質審查關,杜絕無資質或資質不符合要求的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等機構承接相關業務。強化項目實施質量管理,細化施工質量要求,督促項目業主和施工單位嚴格按照技術規范和項目初步設計要求開展建設,把好材料設備進場關,做好隱蔽工程施工、單項工程驗收等關鍵環節質量管理。嚴禁將工程肢解倒手轉包,嚴防嚴查嚴處偷工減料、趕工省錢等影響工程質量的行為。
各地要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辦法》(農建發〔2021〕5號)和本地區實施細則等有關要求,加快已完工項目縣級初驗和竣工驗收,全面核查建設內容完成情況、工程質量情況、資金到位和使用情況、管理制度執行情況等,按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促進工程及時發揮效益。對竣工驗收不合格的項目,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限期整改。省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落實好“每年對不低于10%的當年竣工驗收項目進行抽查”的工作規定,切實加強竣工驗收工作監督管理。
各地要加強對項目資金到位及執行情況的監督指導,加快提款報賬、資金撥付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嚴格按照《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農〔2022〕5號)的規定范圍使用資金,據實列支勘測設計、項目評審、工程招標、工程監理、工程檢測、項目驗收等必要的費用,防止資金超范圍使用或長期閑置,不得突破最高列支比例。按照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有關要求,加強項目實施績效管理,做好績效評價等相關工作。
各地要按照《規劃》目標任務要求,壓實高標準農田建設責任,避免采用“飛地”形式變通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省級農業農村部門不能將建設在本省區域外的高標準農田納入規劃建設任務;已經建設在本省區域外并納入高標準農田規劃任務的,要在《規劃》實施期內逐步退出。
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和利用
各地要加快健全多方參與、責任明確、協調順暢、保障有力的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明確管護標準,多渠道籌措管護經費,健全公共財政預算、集體經濟投入、經營主體自籌等多元化合理保障機制。積極探索和總結推廣成熟的管護經驗和模式,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管護、專職管護員網格化精細化管護、引入專業化市場化管護主體等,提升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水平,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
各地要認真落實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等要求,強化高標準農田利用管理,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已經在高標準農田種植林果、苗木、草皮和挖塘養魚的,要根據作物周期、生產現狀及對耕作層的影響程度等,明確時間表,逐步有序恢復種糧或置換補充。
五、規范開展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
各地要積極運用遙感監控等技術,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統一標準規范、統一數據要求,及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信息上圖入庫,做到可追溯、可跟蹤、可核實??h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規范、準確填報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基礎信息,根據項目實施進展,及時更新項目狀態,確保填報信息與相關審批、驗收等文件一致。按照項目立項、完工、竣工驗收三個階段開展項目區空間位置上圖入庫的有關要求,精確定位項目區空間位置,支持基于最新遙感影像圖確定項目區空間位置。省級、市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項目信息審核把關,逐個項目開展立項、實施、竣工驗收和空間位置等數據核實,做好數據清洗和校核,確保項目上圖入庫信息客觀準確。各地可結合“十二五”以來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清查評估整改成果和2019年以來新立項項目上圖入庫信息,構建省級農田建設“一張圖”,利用國土“三調”數據成果,開展項目空間位置去重、耕地地類套合和空間數據分析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利用遙感、“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監管,不斷提升農田建設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