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一號文件”之促振興 | 建設“宜業”鄉村,輪子從哪里開始轉
數據來源:i自然全媒體
2023-02-20
627
建設“宜業”鄉村,輪子從哪里開始轉
? ? ? ? ? ? ? ? ? ? ——落實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之促振興
“宜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標,剛剛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通過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完善縣鄉村產業空間布局等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鄉村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有“宜業”的土壤。那么,什么樣的鄉村才算“宜業”?鄉村應是怎樣一種發展空間?完善縣鄉村產業空間布局應該把握怎樣的一種邏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鄉村在為城市和工業服務,產業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產業形態。可以說,鄉村空間便是農業空間。當下,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突破60%,城鄉關系進入城鄉融合新階段,鄉村空間需要從原來服務城市和工業的空間,轉變為與城市平等的發展空間。在這個發展空間里,鄉村產業的形態、生長與發展得適合農村特點、土地稟賦,得滿足鄉村勞動力就業、呼應城鄉互動。這是鄉村“宜業”的前提。其一,要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的豐富性、多樣性,從農業產業向與土地功能相關的、更加多元化多樣化的土地產業拓展,比如旅游業、服務業及與自然景觀相關的產業等等。其二,要打好農業產業革命這場硬仗,這也是當前鄉村振興的核心。過去,我們的農業現代化滯后,規模小、產品單一、產業鏈條短、產業回報低、產業要素組合低等。正在發生的這場農業產業革命,就是要對勞動、資本、機械、服務等要素進行重組。它并不是單一的擴大土地規模或農業經營規模的單向擴大,而是整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要以“縣”為單位的產業規模化來帶動要素重組,找到“一縣一業”的實現路徑。其三,要充分考慮鄉村的勞動力資源。目前,農村人口總規模仍然很大,農村產業的發展必須要解決鄉村人口的就業問題,也就是勞動力的利用問題。這是鄉村產業發展要考慮的重中之重。比如,通過適當的產業轉移,依托致富車間等,實現部分農村勞動力的就地就業。這既利用了農村閑置勞動力,又打通了城與鄉在產業上的連接。其四,要發展城鄉融合的產業。城鄉融合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城鄉互動的增強,表現為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及城市對農村需求的增大、鄉村價值的提升。發展鄉村產業不是要跟城市去競爭,而是要推動鄉村“長”出一批能夠跟城市互動、滿足城市需求的產業,如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當這些產業發展起來,鄉村空間才能稱得上是發展空間。然而,從現實來看,我們的村莊仍然呈現碎片化格局:土地碎片,產業單一,許多遷徙到城市的人口到了老年又重新回到農村,村莊仍是原有的傳統農業形態,無法適應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的需要。打破這種格局,需要對“人、地、業、村”進行系統性重構。重構的起點在“人”。要通過就地城鎮化或以縣域城鎮化為載體推動鄉村人口城鎮化,讓進城的人市民化,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務,改變進城又回村的格局,推動人地關系的改變,進而推動產業規模化。尤其是通過實施“一縣一業”強縣富民工程產生規模經營主體,與產業的規模化疊加,推動用地走向規模化。土地的規模化加上產業的規模化,將推動產業要素的集聚和產業革命的發生。當企業與資本能夠有更強的意愿進入鄉村,從前由人、地支撐的農業將變為由人、地、企業、資本共同支撐,由此來實現“業”的重構。最后,當大量人口離開村莊,通過優化村莊布局,形成相對集聚的、新形態的現代化村落。對于在城市務工的人來說,這里是屬于他的“詩和遠方”;對于留在鄉村的人來說,這樣的村落能夠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而對于久居城市的人來說,這里還可以成為休閑度假的場所,由此來完成“村”的重構。筆者以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要以“人、地、業、村”重構作為新的規劃理念來開展村莊規劃,并做好政策配套。一是要賦予進城農民城市權利,讓他們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待遇,改變農民回村的城市化模式。二是要持續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堅持集體所有權、守住農民承包權,并對經營權進行賦權,要讓“進城的人安心、種地的人放心”。三是要將宅基地制度改革當作重點,在堅持集體所有、“一戶一宅”制度的基礎上,讓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可轉讓、可交易。四是進一步優化建設用地配置,充分考慮鄉村未來產業的特征,實現多點供地。一方面,鄉村的建設用地要留在鄉村使用,保證鄉村的產業建設和村落建設;另一方面,鄉村建設用地的布局要適應鄉村產業的特點。除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等產業集中在縣的產業園區以外,針對大量與土地相關的、涉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特性更接地氣的產業,其用地配置要更加多元多樣,要形成與資源稟賦聯系更為緊密的用地配置模式,并服務于鄉村新的產業形態。鄉村振興,基礎是產業興旺,關鍵是產業振興。建設“宜業”鄉村與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一體兩面,互為依托,互相促進。找準鄉村空間定位,讀懂“宜業”內涵,對“人、地、業、村”進行系統重構,這是完善縣鄉村產業空間布局要牢牢把握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