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輕輕一點,與您一起見證數慧時空成長的每一步!
數據來源:北京數慧
2022-08-10
504
2020年5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國辦發〔2020〕12 號),明確自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通過普查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
2022年3月8日,國務院普查辦印發《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國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方案》和《第一次全國自然害綜合風險普查 “一省一市”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方案》的通知,全面開展國家、省、市、縣四級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任務,形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與區劃成果。
北京數慧作為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與區劃工作的權威技術支撐單位,完成了評估與區劃系統、制圖系統、成果展示系統的開發建設,正在支撐全國“一省一市”評估與區劃工作。結合業務經驗,我們梳理出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的四大關鍵點:
一、數據質量是基礎
省級評估與區劃工作需要統籌完成省、市、縣三級調查形成的房屋建筑、公路、市政道路、供水管線、公共服務系統、危險化學品企業、非煤礦山等承災體,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火災等致災因子,歷史災情調查成果,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火災等單災種危險性評估、風險評估等主要數據和成果,以及國務院普查辦制作的人口、經濟、農作物、房屋建筑格網等數據。
這些數據或多或少存在漏項、錯項及空值等問題。為了保障數據質量,首先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預處理,將錯漏指標項進行修正或補充,避免問題數據影響評估結果。
之后,還需按照評估要求對數據進行標準化校驗,核定調查數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開展客觀信息的一致性檢驗。同時,對數據指標相關性、可比性、空間一致性、邏輯一致性等進行分析,形成整合后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數據集,為后續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提供夯實的基礎。
二、標準規范是指引
為了保證評估與區劃工作有序進行,各地都在積極開展適用于當地實際的實施方案研究與編制。
《貴州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指南(試行)》
《廣東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省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方案(討論稿)》
《湖北省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及《湖北省“一省一市”評估與區劃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
……
同時,在已有行業標準規范和成果基礎上,不斷實踐摸索制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和區劃技術規范體系。
評估與區劃相關技術規范
《自然災害經濟綜合風險評估技術規范》
《自然災害農作物綜合風險評估技術規范》
《自然災害人口綜合風險評估技術規范》
《自然災害綜合風險(人口、經濟、農作物)區劃技術規范》
《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技術規范》
《評估指標權重制定技術規范》
《成果地圖編織與制圖技術規范》
?……
實施方案會同技術規范,構成了評估與區劃工作的標準規范。它們是開展評估與區劃工作和確保評估與區劃成果質量的具體指引和依據。
三、工作流程是關鍵
為了確保評估與區劃工作的順利進行,明確工作流程是關鍵。各省在工作開展時,首先依據國務院普查辦印發的技術規范及市、區實際制定相應的工作方案,組建省級專項工作組,并統籌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技術力量,形成技術保障合力。
然后,依據國務院普查辦印發的技術規范及相關技術流程,開展省、市、縣三級人口、經濟(GDP)、農作物、房屋、公路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工作。最后,組織召開技術審定會,與各部門、各區研究確定評估結果。
具體工作流程可以參考如下路徑:
四、軟件系統是工具
按照支撐全國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底數、評估隱患、災害區劃”的總要求,當前應急管理部已經建成了橫向覆蓋普查辦及各個行業部門,縱向貫穿國家、省、市、縣4級,具備分級分業調度管理、一體化內外業采集、精細化質檢與核查、多災種風險評估與區劃、跨層級跨部門共享與分發、智能化制圖與多終端可視化等能力的信息系統,支撐全國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實施以及各行業、各級政府普查數據的存儲與匯集工作。
其中,全國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和區劃系統是對固定資產、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能力、重點隱患等的風險評估,以及多災種、多要素的綜合風險評估。基于各災種等不同尺度的單災種區劃與防治區劃風險評估成果,通過各類方法,結合要素信息,提供綜合風險區劃和防治區劃。
災害風險普查制圖系統提供不同災種的制圖工具與模板,建立相應的符號庫系統,編制各級自然災害風險單要素地圖、單災種風險圖和綜合風險圖。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展示系統針對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和成果提供基于GIS的二維三維可視化和非GIS熱力圖、漁網圖等形式多樣、內容直觀、全動態、高實時、可定制、二三維一體化的展示服務。
未來,北京數慧將繼續發揮技術優勢和業務經驗,為各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與區劃提供技術支撐。
上一篇:城市國土空間監測的實施路徑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