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耕地安全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礎。“田長制”作為耕地保護的重要途徑和抓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占用耕地問題,自然資源部于2021年4月發布《關于完善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工作機制的意見》。《意見》指出,多措并舉,壓實耕地保護屬地監管責任。推動建立“田長制”,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同時,推動建立耕地保護責任落實與基層干部績效評價掛鉤的獎懲機制。
之后,全國各省市紛紛頒發田長制相關工作通知及實施指引,加快推進“田長制”工作。

北京數慧基于多年自然資源行業業務積累及耕地保護相關項目經驗,結合各地田長制相關工作要求,構建了遙感衛星“天上看”、無人機“空中巡”、視屏監控“實時看”、網格員“地上巡”、公眾參與“隨手拍”的“天空地”一體化田長制網格化解決方案,助力打造“黨政同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多級“田長制”管理體系,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生態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梳理多級田長工作架構,確保工作機制高效運轉

通過深入研究國家及先行地區“田長制”相關工作文件要求,梳理出“省、市縣、鄉鎮、村及網格”多級田長工作架構。通過明確任務分工,厘清責任邊界,形成監管合力,確保“黨政同責、責任到人”的“田長制”工作機制高效運轉,建立常態化、立體化、制度化的主動預警式全過程智能監管核查新模式。
在該工作架構中,省級工作主要涉及:統籌保護目標、政策制度制定、知識體系構建、統籌處理核心問題、問題處置情況監督、統一調度等;市縣級工作主要涉及:保護目標逐級分解、下發常態巡查任務、市縣田長處理問題、問題處置情況監督、日常巡查情況監督等;鄉鎮級工作主要涉及:隊伍建設明確責任、日常巡查、問題上報、鄉鎮田長處理問題等;村及網格級工作主要涉及:日常巡查、問題上報等。針對“田長制”實施過程中時常遇到的“組織方式多級化,責任清單不明確;調查數據較單一,時空覆蓋不完善;涉及業務廣而精,判定處置不明晰”等問題,結合上述多級工作架構,通過充分與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對接,打造領導駕駛艙、數據總覽、巡查管理等應用功能,提供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平臺化服務。領導駕駛艙:集成全域人員及任務安排、問題反饋及整治情況、攝像頭及耕地保護標識分布數據的統一匯集,對“人、事、物、情”進行統一展示。
數據展示分析:通過集成調查監測、空間規劃、土地整治、用途管制、開發利用、執法監察各業務條線的基礎數據,通過“一張圖”的展現形式,實現對全域耕地保護目標的審查。

考核指標管理:通過建立“一地一策”的考核指標庫,制定貼合各地情況的定制化考核制度,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通過考核指標體系,對各地的耕地保護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定期監測、排名,從而提升各地開展相關工作的積極性。
網格劃分:以行政村為耕地保護網格單位進行劃分,自動匹配責任主體責任人,田長可對自己負責區域進行網格細分,并分配巡田員。

任務調度:依托田長制網格化管理系統,通過Web管理系統+手機移動APP相結合的方式,在統一核查的框架下,實現問題圖斑與業務的動態掛接,減少重復性工作,實現耕地常態化巡查,通過軌跡記錄、重點區域打卡等方式確保田長“地上巡”,切實提升耕地監管和治理能力。
問題反饋:建立耕地問題發現上報及處理機制,通過手機APP回傳問題,鄉鎮級田長及田長制辦公室協調相關部門進行處置并于Web管理端備案處理結果,實現問題的“在線報、聯合管”。

公眾舉報管理:社會公眾通過熱線電話、微信小程序,對發生的耕地相關各類違法案件進行舉報。受理人員填報案卷受理單相關信息,進行案卷立案,系統自動將數據轉發至負責田長,由田長進行核實、處理,重塑行政管理部門與基層、社會、農戶的制度鏈接。
“田長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實踐和制度創新,是繼“河(湖)長制”、“林長制”后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項重大改革和決策。當前,各地均在積極推動“田長制”各項舉措落實落細,發力“保田”“增田”。北京數慧“天空地”一體化田長制網格化解決方案已在青島等地落地應用。未來,北京數慧將加強業務研究,持續優化方案,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